角膜常规检查
时间:2018-07-06来源:未知
日期:2018-07-06文章来源:未知责任编辑:admin浏览:次
关键词: 角膜,常规,检查,
角膜常规检查
1.角膜直径 用一般望诊方法即可检查,当当怀疑有异常时,可用两脚规、尺或测量计测定。尺远离角膜缘,测量结果不够正确。多采用眼科手术用两脚规,测测量角膜缘3点钟和9点钟间的距离,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目前 Orabscar-mⅡ也可准确测量角膜直径。角膜横径大约为l11mm,纵径略短,约为10.5mm。一般以横径为标准,大于12mm者为大角膜,小于9mm者为小角膜。如两侧角膜直径相差0.5mm以上时,即可将一侧视为异常。
2.角膜混浊 角膜是透明的,任何不透明的现象均属异常。对科于各种混浊必须注意其色泽、边界、分布范围、形态、深浅层次。这几点是认识病变性质、决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病变的层次可分成上皮、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基质层又可分成前中、后三个部分。
3.角膜新生血管 角膜新生血管应根据它们的色泽、分支形态与结膜血管的联系分成深浅两种,这可以反映病变的深浅部位。新生血管每在炎症消退后,血液减少,逐渐闭塞,残留为白色细线条。
4.角膜弯曲度 正常角角膜的曲率半径约为7.8mm。角膜如有明显的突出或扁平,用肉眼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让病人向下视,盖在角膜上的下险缘清楚地反映了角膜的弯曲度,尤其是两侧相比时,更易显出异常情况。轻微的角膜弯曲度异常用角膜曲率仪或角膜地形图检查。应该留意突出的范围,并应注意突出部分的角膜透明度及厚度角膜突出、圆锥角膜、角膜深层膨出等病的角膜虽不甚透明,但无浓密混浊;突出部分浓密混浊者可为葡萄肿或浸润,而且角膜葡萄肿的突出程度是极其明显的,浸润部位的突出度是轻微的。
5.角膜厚度 角膜各部分厚度不同,中央部最薄,平均为
0.5mm,周边部约为1mm左右。一般近视眼和老年人的角膜较薄;3岁以下儿童角膜厚度较成人为厚。超声角膜测厚仪是近年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的测量角膜厚度的仪器。超声对角膜无害无损,操作非常简便,同时可以连续测量同一部位的数点或不同部位的数点取其平均值,故而而较为精确,对眼科临床尤其是屈光手术具有指导性意义角膜变薄多数是炎症的后果。后弹力层膨出处的角膜薄如纸。此外,也见于圆锥角膜或角膜膨隆。老年环与与角膜缘之间可因沟状变性而变薄。上方角膜缘内角膜变薄且有新生血管要想到 Terrien边缘变性。下方角膜缘内1~2mm处变薄可能为透明角膜变性。球形角角膜为全角膜均匀性变薄。角膜增厚多为水肿表现。
6.角膜光泽 角膜是非常光亮的,一旦光泽消失,则反映上皮的病变,如干眼症及上皮水肿等,角膜炎症区域局部上皮光泽消失。
7.泪膜 泪膜破裂时间及 Shirmer试验。
二、角膜活体检查
共焦显微鏡(CM)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学显微镜已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使得活体正常人角膜各层结构得以显示。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检查相比,不但具有高放大倍数及高分辨率等优点,且能在三维空间、实时、活体条件下对角膜组织进行无损伤的光学断层扫描成像,无需组织切片、固定和染色,就能观察到到角膜各层细胞、神经及胶原等形态结构,并可研究其动态变化,同时因减少了标本处理过程所造成的假象,真正体现了自然状态下的角膜病变。共焦显微镜因其分辨率高,即使在角膜水肿或混浊情况下仍可对角角膜深部组织进行检查,这是角膜内皮镜检查所不能达到的。
1.正常人角膜的CM表现 表层上皮细胞边界清,并可见高亮度的胞核,在紧邻其下的基底上皮层可见基底神经丛;在暗的角膜基质背景下仅见细胞核及细胞突,这种细胞突可能于特定的病理条件下(如水肿或细胞激活时)出现,另另外,与中部及深部(细胞密度很低)基质相比,前部基质中存在大量角膜基质细胞;基质中神经纤维明显可见,三维下可见其长距离的走行;内皮细胞图像与角膜内皮镜检查所得图像很相似。
2.PRK术后CM表现 术后早期上皮发生不规则改变;角膜
基质细胞数于术后2天即增多,细胞体积变大,1个月时达到高峰,6个月时细胞数量降到正常水平,但术后1年年细胞仍比正常大1倍上皮下沉积物的出现略晚于角膜基质细胞的改变,大多数病人于2周时发现,高峰期在1~3个月,以后逐渐减少,这些物质可能是被激活的角膜基质细胞、上皮细胞或二者兼有。研究表明,上皮及角膜基质细胞的改变仅在短期内暂时引起视力下降,而上皮下沉积物可能会对视功能产生长远影响。
PRK术后长期的角膜改变不只发生在紧邻上皮下的角膜基质,也会影响到深层基质;前部基质中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在术后1~4个月达到高峰,而中央、后部基质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则不受影响。
3. LASIK后CM表现 术后早期板层切口前后基质质中可见宽的条纹,这可能与显微切开刀的震动有关;板层切切口层面反光稍增强;角膜内皮表现为可逆性的类似于短时配戴角膜接触镜后的水疱状改变,可能与术中缺氧有关。内皮及基质条纹改变于术后9天内消失,而板层切口层面的反光界面消退较慢,于术后60天仍可观察到,大多数病人角膜总反光强度并未增加。研究表明,在CM下远离切削区服域角膜仅发生暂时性变化。术后3个月在后半部角膜瓣及切削区后部基质的前半部分,即紧邻切削区的前后两部分角膜基质中基质细胞密光度降低,12个月时仍较术前少,表明手术所导致的角膜基质细胞丢失在人角膜是不能完全被代偿的;另外在前半部角膜瓣中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在术后12个月降低,这可能与失去神经支配后的营养因素有关;切削区后部基质的后半部分及深部角膜基质中基质细胞数目没有变化。
4.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的CM表现 术后8周于植片周边发现基质神经,术后7个月于植片中央的浅层及中基质层出现神经纤维,术后2年植片中央基底上皮才发现神经支配。研究表明,CML能反映角膜神经支配的形态学与其功能的关系,PK术后角膜神经支配的恢复受术后经历的时间、病人的年龄和术前诊断的影响,所有病人在随诊阶段观察到的角膜神经在形态上及感觉上均异常,手术所致的瘢痕可能限制了植片神经的再生。
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及数目在术后各个阶段均少于正常健康对照眼,角膜植片基质细胞密度在基质各层均减少。
共焦显微镜与传统光学显徽镜相比虽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受眼局部运动、心跳等影响,致成像不清晰;仍然是一种接触性检查法,操作不便等。共焦显微镜对许多角膜疾病的研究有待进步深入,以形成标准量化的诊断标准指导临床。
上一篇:玻璃体 下一篇:眼外伤